我相信,所有的医生(除了精神科)都会遇到要求开一些“消炎药”的病人。问题就在于,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医生眼里的“消炎药”与病人眼中的消炎药,似乎并不是一种药,或者说,一个类型的药。
医生眼中的消炎药是什么呢?是使炎症能缓解的药物,这一部分药物的代表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的效果是什么呢?在药品说明书上,它的适应症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简单来说就是解热镇痛。所以说,发烧,吃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退烧;牙痛,痛经,吃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镇痛。
那吃了这个药能不能真正治病呢?不能,究其根本,对乙酰氨基酚也只是缓解了你的症状,发烧的原因还是需要找到,到底是感染还是什么。找到真正的发烧原因,对应使用相应治疗措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半夜因牙痛来看急诊的病人,这时候我会给他开一些类似对乙酰氨基酚的非甾体抗炎药,暂时镇痛,然后要求他等到白天影像科上班之后(至于为什么晚上影像科不上班,我怎么知道。另外为什么必须拍片才能确定患牙呢?这个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讲到),照片确定患牙再开髓行根管治疗。我从不会告诉病人,你回去吃止痛药就行,我会反复告诉他,一定要来开髓,否则疼痛会反复。而夜间急诊最让我头痛的就是那些自行服用止痛药镇痛,最后止痛药完全无效的病人,这时候我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让他忍到天亮,毕竟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医院会在夜间开髓。
医生眼中的消炎药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那病人眼中的消炎药呢?
不知道到底是谁的问题,一直以来,普通百姓眼中的消炎药,其实是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抗细菌药(英语: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那为什么大家会把抗菌药物和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代表的消炎药混淆呢?因为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患者也能达到一个“炎症消退”的效果。只是它们达到这个效果的路径是不同的。对乙酰氨基酚是通过阻断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降低炎症的表现。而抗菌药物则是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从根源上消除炎症。
其实说起来,这两类药物是很容易区分的,但是可悲的是,很多医生甚至自己都分不清这两种药物,当患者向他们索要消炎药的时候,他们就很自然地大笔一挥,开出了一盒盒抗菌药物。可能会有人问,两种药物都能达到“炎症消退”的效果,这样似乎也没啥错吧。
首先,发热或者发烧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一种症状,医生需要搞清楚的是到底是谁引起了发热这种症状,如果只是心安理得地开出抗菌药物,很有可能会耽误患者病情。
然后,对于普通感冒这种会自愈的疾病,只需要缓解症状即可,使用抗菌药物是毫无依据且毫无意义的。
最后,相较于患者可能会花更多的钱为抗菌药物付费这件事,更可怕的是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增强。在很多三甲医院,医生开出抗菌药物的处方是需要特殊的权限的,并且医院会对这一行为进行监管,以保证每一次用药都是有据可依。然而在很多的乡镇卫生所、诊所以及药店,随随便便就可以买到抗菌药物。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文章评论